家有“倔爸媽”,血糖平穩就停藥,怎么辦?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一旦患上,患者就要和藥物打一輩子交道。
然而,有不少老年患者常常看血糖一穩就頗感滿意,自認為病情控制得不錯,立馬停藥。
據《門診糖尿病老年患者用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研究報告[1]顯示,糖友們血糖有所好轉就自行停藥,原因主要包括:對疾病認識不足、缺乏用藥知識、擔心藥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家屬支持力度不夠等等。
可無論是何種原因,患者一看血糖穩了就停藥,對其整體的血糖控制不利。若經常這樣做,后果將不堪設想。
長期高血糖或血糖“大起大落”,身體多個臟器遲早扛不住
血糖高只是糖尿病危害的“冰山一角”,其真正的可怕之處在于: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好(包括血糖居高不下、血糖波動大等),會導致全身血管及神經的病變。
可以說,有血管、神經的地方就有可能被殃及,比如腦、眼、心、腎、足、骨、神經等都會受到傷害。
隨著病情的發展,很可能進而引發糖尿病急性并發癥或慢性并發癥。
急性并發癥多為危急重癥,因而死亡率高。
慢性并發癥主要包括糖尿病心臟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患者若未及時控制好血糖以及未進行并發病治療,隨著病情加重、病程延長,重者可導致心梗、截肢、腎衰竭、失明等,甚至死亡。
2010年的調查顯示,我國三甲醫院中,糖尿病所致截肢占全部截肢的27.3%,占非創傷性截肢的56.5%。
有研究顯示,糖尿病腎病往往提示預后不良,最終約40%的患者進展為腎功能衰竭,又稱為終末期腎病。
來自我國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大陸糖尿病人群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患病率為23%。值得注意的是,DR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總之,如果糖友們不好好控制血糖,自行停藥,自身健康難免受到威脅。
家有“倔爸媽”
血糖平穩就停藥,怎么辦?
老年患者不好好服藥、自行停藥,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用藥依從性差/欠佳。
本文的學術指導廣東省中醫院內分泌科熊莉華主任指出,要想改善老年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避免其擅自停藥、減藥,需要患者、家庭及醫護人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1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和用藥知識的認知度
從2010、2013年兩次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看,按照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標準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的知曉率分別為30.1%和36.5%,治療率分別為25.8%和32.2%,控制率分別為39.7%和49.2%,都有所改善,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尤其在農村更明顯。
而且值得關注的是,在已確診的糖尿病患者中,不少人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低,對其產生的危害知之甚少。同時,他們在接受藥物治療時,缺乏對藥物的正確認知,認識不到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因而很容易出現用藥不規范,如自行停藥的情況。
有研究顯示,老年人的依從性和他們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有關。Yilmaz等調查也發現,部分老年人因沒有足夠的藥物知識而導致依從性差。
老年糖友獲取糖尿病及用藥知識的可靠來源主要是醫務人員,因此患者及其家屬應該——
①積極參加醫務人員組織的宣教活動,如健康講座、社區宣傳等,主動領取并認真閱讀醫院印發的疾病及用藥科普小冊子等,提高對糖尿病的認知程度和合理用藥水平。
②加強與醫生的溝通,以獲得正確且全面的疾病知識和用藥指導。
③與相關護理人員一起幫助老年患者合理使用網絡支持,比如關注醫院及權威機構的科普賬號、觀看疾病科普直播等。
④有條件的社區或家庭可以完善家庭醫生、護士團隊簽約制,讓全科醫師、護士團隊融入到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幫助其逐步改善不良的用藥行為。
2醫生簡化給藥,患者合理用藥有研究顯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藥依從性與服藥種類及藥物的不良反應具有顯著的相關性[14]。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需轉載請保留出處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