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頻繁指責伴侶(國外情侶靈魂伴侶數據分析)
夫妻牽手一生,相互扶持,不僅能給予彼此心靈上的安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流行病研究室主任劉靜教授團隊近日研究還發現,伴侶在關鍵時刻還能成為對方的“救心稻草”。
研究納入了2007~2019年北京市心血管病監測系統中約38萬例急性冠心病事件。研究人群中,74.4%為已婚,22%為喪偶,2%為未婚,1.6%為離異,未處于婚姻狀態的人群比例在研究期間呈逐年上升趨勢。在這些發生急性冠心病事件的人群中,死于院外的病例占33.8%,這一比例在女性中占41.5%,在男性中占28.7%。研究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與處于已婚狀態的患者相比,未處于婚姻狀態(從未結婚、離婚、喪偶)的患者,發生院外冠心病死亡的比例更高。將數據進一步分類后發現,與已婚人群相比,未處于婚姻狀態的各亞類人群院外冠心病死亡風險均更高。其中,男性從未結婚或離異,與院外冠心病死亡風險之間的相關性比女性強;喪偶與院外冠心病死亡風險之間的相關性剛好相反,在女性中比男性中更強。
作為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鄧秋菊認為婚姻是一種重要心理因素,可從多方面影響心血管健康。首先,前期研究表明,已婚者可能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好的就醫或藥物依從性,所以心血管健康程度更好。即便患心臟病,治療和控制情況也會相對更佳。而未處于婚姻狀態的人,由于長期沒有伴侶的監督和提醒,也無需在意伴侶的看法,所以更可能存在飲食湊合、生活沒規律、忘記服藥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其次,缺乏配偶的社會和精神支持。這會導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從而增加心血管風險因素,比如高血壓、高脂血癥和糖尿病等,導致疾病更加嚴重。最后,早期識別癥狀,及時尋求救治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冠心病事件的預后。有伴侶的陪伴或照顧,已婚者可能更早更快地尋求醫療救助,突發疾病時,伴侶也可第一時間叫救援;沒有伴侶的人,日常可能就不會積極就醫隨訪,一旦發病,甚至無法得到及時救援,從而造成嚴重后果。
雖然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有一些因素沒有考慮,比如生活方式、既往病史、藥物治療等,但該研究表明,未處于婚姻狀態與較高的院外冠心病死亡風險是密切相關的。對于這部分高風險人群,可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如心理咨詢、社會支持、協助獲取醫療服務等,以防可能的冠心病死亡風險。需要提醒的是,即便處于婚姻狀態,也不代表完全處于安全狀態,日常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情緒平穩,管理好心血管風險因素,尤其是可改變的因素,如吸煙、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等,以降低急性冠心病事件的發生和死亡風險。
一旦出現不適癥狀,比如胸骨后有壓榨樣疼痛感,持續時間達30分鐘以上至數小時,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仍無法緩解,患者應就地坐下或平躺,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情緒激動。家人要立即撥打120,準確描述地址、癥狀,并保持電話暢通,打開家門,等待急救人員到來,其間不要隨意搬抬患者。在沒有明確病情前,應謹慎用藥。在急救人員趕到現場前,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比如呼吸、心跳、意識,有條件的可用家用血壓計測量血壓和心率。如果患者出現意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需轉載請保留出處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