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孤獨和不快樂比吸煙更能加速衰老進程
9月27日,《衰老·美國》雜志刊登中美科學家聯合完成的一項大規模隊列新研究發現,孤獨和不快樂比吸煙更能加速衰老進程。
研究團隊首次對“中國健康與退休縱向研究”涉及的11914名中國成年參試者的血樣和生物特征數據展開梳理分析,這些數據包括孤獨感、睡眠不安等心理因素對衰老的具體影響。結果發現,在有中風、肝病和肺病病史的人群、吸煙以及精神狀態脆弱(心理素質差)人群中,衰老明顯加速;絕望、不快樂和孤獨感比吸煙更能讓人未老先衰。此外,單身和在醫療服務不到位的農村地區生活,也會加速衰老進程。
研究顯示,吸煙會導致衰老提前1.25歲,而心理脆弱、失眠、居住農村地區以及單身可分別使衰老加速1.65歲、0.44歲、0.39歲和0.32歲。但婚姻生活可使衰老進程減緩0.59歲。之前,美國一項涉及30萬人的研究也顯示“孤獨傷身”,指出孤獨感的危害相當于酗酒或每天吸煙15支——孤獨感會增加人體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分泌,從而削弱免疫系統,孤獨者的血壓比非孤獨者高出30毫米汞柱,心臟病和腦卒中的患病率高出3倍。
北京老年醫院精神心理二科副主任醫師李沫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任何抗衰老治療都需要關注個體的心理健康。心理學家將孤獨感定義為一種主觀的情緒體驗或心理覺察,指個體的交往水平未達到預期效果時不愉快的心理體驗。李沫說,孤獨感看似主觀感受,似乎掀不起大風大浪,但其實,它對健康的影響是多層面的。
誘發抑郁
一個人如果長時間處在孤獨的狀態中,就會情緒低落、精神萎靡,長此以往,變得不愛與人相處,可能會導致抑郁癥。
軀體疾病增加
孤獨狀態下,人有不良情緒時沒有辦法排解,會選擇一些不良生活方式“替代”,比如暴飲暴食、熬夜等,這些行為方式和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免疫力降低
有研究顯示,孤獨感與人體免疫能力下降有關。
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物質和精神生活極其豐富。是什么導致了現代人的孤獨感?李沫給出了五個可能性。
社會結構變化
以前,家庭結構多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一大家子人其樂融融,凡事一起商量,人情味很濃。現在普遍是小家庭結構,一家三口或年輕夫妻,很少有與長輩住在一起的。這種情況下,造成了溝通頻次減少,家庭氛圍被“弱化”。
代際溝通少
不可否認的是,老年人和年輕人的代溝在進一步加大,代際交往的減少使得老年人的孤獨感異常強烈。
空巢老人增多
有數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喪偶率達到35%,加上子女不在身邊,“空巢老人”現象非常嚴重。喪偶老年人的死亡率高于正常老年人,尤其對男性影響更大。
離退休
離開工作崗位,很多人從大的、開放性的社交退到了相對小的圈子,一時難以適應。有些人沒有興趣愛好,年輕時將時間奉獻給工作和孩子,退休后沒什么事可做,失去了情感寄托。
軀體疾病導致的行動不便
客觀上限制了外出社交的可能性,和親朋鄰里的走動變少,孤獨感油然而生。
李沫表示,很多現實雖然沒辦法改變,但可以通過積極的努力讓自己走出孤獨。她給出了“四伴”建議。
以人為伴,和睦相處。和老伴相依為伴,和子女親朋溝通為伴,增加親友之間的互動及交流頻次。
以物為伴,自尋歡樂。養花養鳥養魚,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方面培養興趣,就像小孩子有“戀物情結”一樣,成年人也可以找一個“物體寄托”,使生活五彩繽紛,更具活力。
以游為伴,大開眼界。四處走一走玩一玩,格局打開,就不會局限在自憐自艾的狀態。
以藝為伴,積極向上。集郵票、跳廣場舞、學插花,做些有藝術氣息的事情,陶冶情操,讓自己的整體面貌積極、樂觀、向上。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需轉載請保留出處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