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身上有多少塊骨骼(吃奧希替尼肌肉骨骼疼痛的副作用)
如今,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過3億人,且正以每年1000萬~2000萬的速度增長。疼痛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問題,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近日,我國首個《中老年常見疼痛防治認知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老年人普遍低估了疼痛的嚴重程度。
?疼痛不單是“感覺”,更是一個常見的臨床癥狀,常是人體受損或疾病侵襲的警告。一旦持續時間在1個月甚至3個月以上,就可算作一種獨立疾病——慢性疼痛。《報告》顯示,56.6%中老年人普遍患有至少2種常見疼痛,但這個“求救信號”,普遍被中老年人忽視。此次調研結果顯示,在中老年人群的感知中,常見疼痛排名前四的有:
骨骼肌肉疼痛(如頸椎、腰背、椎間盤疼痛):占比80.4%。
這種痛是臨床中常見的慢性疼痛,《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藥物治療專家共識(2020年)》將其細分為6種:
骨骼疼痛一般位于“深處”,常是一種隱痛、刺痛或鈍痛,往往由創傷性骨折、骨質疏松癥、骨質減少等損傷引發,緩解疼痛需先治療原發病。
肌肉疼痛比骨痛輕,常在扭傷等運動性損傷、肌肉抽筋或痙攣時出現,休息、拉伸后可能得到緩解;也可能是自身免疫反應導致肌肉血供減少,需對癥治療。
肌腱和韌帶疼痛是“銳痛”,患上肌腱炎、腱鞘炎、肌腱損傷等疾病后,受損肌腱、韌帶被牽拉時,疼痛會加重,休息后可減輕。
脊柱源性疼痛與脊柱退化相關,比如出現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等,可造成“一連串”疼痛,上至頸肩,下至腰背。
多部位疼痛多是由類風濕、纖維肌痛等全身性疾病引發,出現全身性、對稱性疼痛,常發生于多個部位。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帶來的疼痛:占比53.1%。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尤其老年人,患病率一直保持高水平。由于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神經細胞可被直接“毒害”,造成神經病理性疼痛。這種疼痛往往發生在四肢,比如麻木感、蟻行感等感覺異常,或出現“火燒樣”靜息痛,初期局限在手指或腳趾,之后逐漸向上蔓延,晝輕夜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一般來說,患病時間越長,血糖控制越差,患者出現神經病變疼痛的可能性越大。由于高血糖是首要病因,患者必須嚴格控糖,這樣才能降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率。由于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早期沒有明顯癥狀,1型糖尿病患者確診5年后應篩查糖尿病神經病變,2型糖尿病診斷后應立刻篩查且日后至少每年1次。
頭部、頜面部疼痛:占比48.4%。
臨床中,絕大多數頭痛是原發性頭痛,無法確認病因,比如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集性頭痛等。如果能找到確切病因,比如顱內血管性疾病、鼻竇炎、顱內感染等引發的,則屬于繼發性頭痛。
需提醒的是,雖然大多數頭痛并非嚴重疾病造成的,但如果頭痛頻繁發生,或是新發嚴重頭痛,伴有太陽穴壓痛、血壓升高、視力模糊、持續加重,或頭痛伴發熱、頸部僵直等情況,需盡快就醫。
頜面部疼痛常見于三叉神經痛,好發于中老年人群。這種疼痛呈刀割樣、燒灼樣、電擊樣劇痛,發作前沒有任何征兆,主要出現在眼睛、面頰等部位,雖然可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但常反復出現。臨床多用藥物治療,如果療效不佳,可進行微血管減壓術等手術治療。
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占比40%。
帶狀皰疹常見于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如果急性期治療不徹底,便可遺留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疼痛感呈燒灼樣、電擊樣、刀割樣。因此,出現帶狀皰疹后需盡快就醫,發疹后48~72小時內治療黃金期,拖得越久后遺神經痛就越嚴重。
《報告》顯示,疼痛發生后,近半數中老年人選擇“忍”,而且年齡越大的人越能忍。但疼痛有一個特點:拖得越久,越難治。否則急性轉慢性,甚至終生不愈,比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展為劇烈頑固性疼痛后,就錯過神經阻滯治療的最佳時期。
因此,在疼痛面前,中老年人不要逞強,九成以上的慢性疼痛能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通常,如果是急性、由原發病引起的疼痛,可去相應科室就診,比如急腹癥要去普外科,去疼痛科就診也可以;如果是慢性、頑固性且無法查明病因的疼痛,可直接去疼痛科就診。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需轉載請保留出處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