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mqme6"></center>
<noscript id="mqme6"></noscript>
<noscript id="mqme6"><wbr id="mqme6"></wbr></noscript>
<center id="mqme6"><div id="mqme6"></div></center><noscript id="mqme6"><wbr id="mqme6"></wbr></noscript>
飲食養生 中藥養生 運動養生 人群養生 四季養生 經絡養生 養生茶 民間秘方

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原發性高血壓最常受損的血管是)

作者:散ろ場旳溫存 來源:花膠養生之家 2023-01-27 1201 標簽:

約七成原發性高血壓都與肥胖有關。正因如此,作為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參考指標,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也被廣泛用于評估高血壓風險。但不久前刊登在《營養學前沿》上的新研究發現,無法反映身體脂肪分布的BMI,并不是一個評估預測高血壓風險的完美指標,因為脂肪堆積位置對血壓有著顯著影響。

?軀干脂肪越多,血壓越高

據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醫師張毅介紹,臨床中常能看到一些肥胖的人血壓并不高,且代謝水平正常,這種現象被稱為“體重指數悖論”。其原因是體重增加不僅包括了脂肪的堆積,可能還伴隨肌肉量的增加,且脂肪長在不同部位對血壓的影響也存在差異。

約七成原發性高血壓都與肥胖有關 軀干脂肪越多血壓越高

為了解身體成分和脂肪分布到底會對血壓產生怎樣的影響,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同濟大學醫學院聯合進行了這項新研究,由此首次確定了人體各成分對血壓變化的相對貢獻值。

研究人員收集了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中,1999~2018年內符合要求的14412名18~59歲參與者數據,具體包括血壓、總肌肉量、軀干脂肪量、腿部脂肪量和手臂脂肪量等。分析發現,無論男女,總脂肪量和總肌肉量都獨立地與收縮壓(高壓)相關,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收縮壓。在調整了年齡、種族或民族、教育水平、體育鍛煉情況、糖尿病患病情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總膽固醇水平、抗糖尿病藥物及降脂藥物服用情況、體重指數等變量后,脂肪分布與血壓的關系具體表現為:軀干脂肪量與收縮壓和舒張壓(低壓)均呈正相關,是影響血壓的最主要因素,貢獻值約為38%~61%;其次是總肌肉量,與血壓呈正相關關系,貢獻值為35%~43%;最后是腿部或手臂脂肪量,貢獻值為12%~25%,兩者均與血壓顯著負相關,但腿部脂肪對血壓的影響比手臂脂肪更大。簡而言之,軀干脂肪越多,血壓越高;四肢脂肪多,高血壓風險反而更低。

考慮到軀干和腿部脂肪量對血壓的相反影響,新研究指出,“軀干和腿部脂肪量之比”可能是評估和預測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風險的更有效指標。不過,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趙松博士說,由于參與者是中青年健康人群,上述研究結論可能不適用于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

脂肪類型或許是影響因素

在張毅看來,不同部位脂肪對血壓的影響差別,可能與脂肪類型有關。身體脂肪可分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以及同時具有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細胞特征的米色脂肪。

棕色脂肪在體內較少,占人體總質量的0.1%~0.5%,占人體脂肪總質量的0.2%~3%。其功能主要是消耗葡萄糖和甘油三酯,產生熱量,主要分布在頸部、肩部、后胸和腹部。

白色脂肪占女性人體總質量的30%~40%,占男性人體總質量的15%~25%。它的主要功能是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儲存能量。白色脂肪通常分為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內臟脂肪主要分布在腹腔和胸腔等靠近身體器官的位置,具有負面代謝效應,過多累積已被證明對人體健康有害,與高血壓、糖尿病等密切相關。皮下脂肪主要分布在四肢等部位,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相對中性的,甚至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米色脂肪零星駐留在白色脂肪內,主要存在于皮下白色脂肪,如腹股溝和腋窩處的白色脂肪中。研究發現,在寒冷、運動、藥物等作用下,白色脂肪組織可發生“棕色化”,部分轉變為米色脂肪。由于米色脂肪具有增加產熱、促進能量消耗等作用,促使白色脂肪生成米色脂肪,成為當下肥胖癥等代謝疾病治療的研究熱點。

軀干是內臟脂肪的主要堆積部位,這或許是軀干脂肪導致血壓升高的一個原因;而四肢部位的皮下脂肪發揮保護作用時,便體現為與血壓的負相關關系。不過,不同部位脂肪在生物學上的差異目前并未完全研究清楚,學界已經提出了可能導致這些生物學差異的多種機制,包括脂肪炎癥、脂質儲存和周轉、脂肪因子釋放等,但依然需要繼續開展研究進行驗證。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同時發現,身體成分與血壓的關系存在性別差異。對男性來說,軀干脂肪、腿部脂肪、手臂脂肪、總肌肉量均會對收縮壓和舒張壓產生影響;但對女性而言,總肌肉量僅對收縮壓有影響,與舒張壓無關。

對此張毅解釋說,脂肪累積過程中,男性主要集中在腹部,表現為“蘋果型身材”;女性主要在大腿,常表現為“梨型身材”,這種分布差異本就可能對血壓產生不同影響。具體到研究中發現的差別,雖未完全清楚,推測與以下因素有關。首先,男女的身體成分存在差別,男性肌肉量顯著高于女性,脂肪量顯著低于女性,所以肌肉總量對男性血壓產生較大影響。其次,男女體重增加引發的生理變化不同。男性體重增加,往往伴隨肌肉交感神經系統活性的增強,從而對血壓產生影響;女性體重的增加以脂肪堆積為主,會引起瘦素水平和瘦素受體表達的升高,這將間接造成血容量和心輸出量的增加,以及外周阻力的增大,進而成為影響舒張壓的主要原因。

防高血壓首先要控體重

無論脂肪長在什么部位,減重都應成為控制血壓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是由于在減重過程中很難精準實現局部減脂,減脂降壓的措施仍要從最基本的飲食、運動等方面著手。張毅建議,日常至少要做到以下4點,才能有效控制好血壓。

飲食上,適當多吃全谷物、水果、蔬菜、乳制品,以及富含多不飽和脂肪的飲食,減少高糖、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比如各類甜品、糕點等。除立足控制體重外,還有一些食物與血壓直接相關,需要科學調整攝入量。首先是減少鈉鹽的攝入,日常餐飲中降低添加鹽和醬油等咸味調料的使用量,減少食用快餐、加工食品等高鹽食物;其次是增加攝入已知能輔助降低血壓的食物,如葉菜、甜菜根等,以及其他有益血壓的食物,比如富含鎂、鈣和鉀的堅果、豆類等;此外,還可適量飲用咖啡、綠茶和紅茶。

運動上,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對預防和治療高血壓都有好處。建議每周5~7 天,每天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瑜伽、游泳),或高強度間歇訓練,即短時間的高強度活動和較輕松活動交替進行。力量訓練可以幫助降低血壓,建議每周進行2~3天的力量練習,但要避免運動后的暴飲暴食。

睡眠上,應保證每天7~9小時的睡眠,有利于控制脂肪量。近期,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團隊發表在《營養素》上的研究發現,與睡眠達到7~9小時的參與者相比,睡眠不足7小時的參與者身體各個部分脂肪量都會明顯增加。

心理上,關鍵是減輕壓力。長期的工作生活壓力會導致生理上的一系列變化,包括炎癥因子水平的改變及伴隨而生的慢性炎癥,還有“壓力激素”皮質醇的過多分泌。這些變化最終會導致體重的增加。

專家最后強調,雖然BMI不是一個完美指標,但達到肥胖程度的患者,若經過合理的飲食和運動控制仍無法減重,可考慮到專科門診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需轉載請保留出處和鏈接!

分享:

  
?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