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mqme6"></center>
<noscript id="mqme6"></noscript>
<noscript id="mqme6"><wbr id="mqme6"></wbr></noscript>
<center id="mqme6"><div id="mqme6"></div></center><noscript id="mqme6"><wbr id="mqme6"></wbr></noscript>
飲食養生 中藥養生 運動養生 人群養生 四季養生 經絡養生 養生茶 民間秘方

心肝在一起嗎(一個心一個肝)

作者:攢一口袋星星 來源:花膠養生之家 2023-01-27 2885 標簽:

雙心醫學是一門由心臟病學和心理學交叉綜合形成的學科,主要研究雙心疾病,通俗講就是心理疾患與心臟病共存。“雙心醫學”的概念雖然不是中醫最先提出的,但中醫本身就是“雙心醫學”的開創者和實踐者,結合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的《黃帝內經》,這里從中醫角度帶大家一起了解“雙心醫學”。

不同于西醫的還原論,中醫強調整體論,注重推理。就心系疾病而言,西醫關注的是心臟的形態結構,比如瓣膜關閉是否好,心室壁厚度和運動幅度如何,冠狀動脈血管是否有狹窄等;中醫更重視心臟的“能力”,如心臟作為血“泵”是否能滿足機體的血液需求。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西醫看起來心臟病很重的患者可以活得很好,因為形態結構雖然有問題,但心臟的供血能力還不錯。

從中醫角度講,心臟的能力主要包括兩方面:心主神明。如果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比喻成一個國家,心就是這個國家的“君主”,因為一個人看起來是否有精神,思維活動是否敏捷由心主神明決定。《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不僅如此,作為“君主”的心,也主宰其他臟腑的情志活動:《類經》曰“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并該意志,故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用一個比喻理解這段話:如果今天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你會不會生氣,是由“心”決定的,如果“心”認為應該生氣,那么“怒動于心則肝應”,也就是說心就會把這件事交給“肝”去處理,我們老百姓俗稱“肝火旺”“大動肝火”,其實背后最根本的推手是“心”。理解了這層意思,就知道面對雙心疾病時應該怎么做,最重要的是修心,而不是疏肝。

心肝一塊治 從中醫角度帶大家一起了解“雙心醫學”

心主血脈。中醫認為,全身的血液都依賴心氣的推動而輸送到全身,同時心氣又具有攝納作用,保證血都在脈中運行而不溢出脈外。心主血脈功能正常,取決于心氣充沛、血液充盈和脈道通利。

心主血脈異常引起心主神明異常。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只有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正常,心主神志的功能才能正常。這些患者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病,改善心主血脈功能。

心主神明功能異常引起心主血脈功能異常。神志功能可以駕馭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如果神志功能失常,也會影響血液運行。很多焦慮抑郁的患者會出現胸悶、心悸等軀體化癥狀,原因就在于此。針對這些患者,需要根據情況選擇養心安神或重鎮安神,或疏肝理氣的藥物治療。

心主神明功能異常加重心主血脈功能異常。患者本身心主血脈功能不好,但并不嚴重,可患者表現出來的癥狀很重,與病情不相符,這是因為心主神明功能異常加重了原有病情。

治病必求于本,鑒別是以哪個“心”為主。如果癥見面色無華,甚至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區憋悶和疼痛等,多從心主血脈功能失常論治,多以活血化瘀為核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益氣活血、化痰活血、養陰活血、溫陽活血等;如果癥見心煩、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至譫狂,或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靡不振等,多從心主神志功能失常論治,要以養心安神為核心,配以疏肝、柔肝、養肝、平肝之品。

治療雙心疾病,解鈴還須系鈴人。以情志為主的疾病,僅靠藥物是不夠的,需要積極引導患者客觀、正確面對問題,不偏執、不糾結,把心態放平,學會傾聽別人的建議,尤其是醫生。

日常生活中,如何調護雙心疾病?

修心養性。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這個道理大家都懂,現實生活中卻總被各種欲望、各種牽絆所禁錮、所煩擾,心不靜心不寧,自然就會由內到外地煩躁不安、心浮氣躁,從而變生很多疾病。常常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學會自己和自己對話,學會自己和自己和解。多聽聽輕松愉悅的音樂,或者親近自然,放松心靈。

調補心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正常,氣血才能充足,營氣和血液的功能才能健全,心主血脈的功能才能正常。平時可以適當食用一些藥食同源的藥物,比如人參、五味子、麥冬、枸杞子、大棗、蓮子肉、柏子仁等。

勞逸適度。避免熬夜,避免久坐、久臥、過勞,尤其鍛煉也要注意科學合理,提倡有氧運動為主。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需轉載請保留出處和鏈接!

分享:

  
?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