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眩暈叫耳石癥(如何判斷眩暈癥是不是耳石癥)
有一種頭暈:抬頭暈、低頭暈、起床時暈、翻身時還是暈……只有當頭保持相對靜止時才不暈。它就是誤診率極高的——耳石癥。說起頭暈,大概很少有人會聯想到耳朵。耳石癥,又叫“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盡管名字聽起來陌生,事實上它占所有眩暈的30%左右。在眾多頭暈里,哪種才是耳石癥?耳石癥發作后又該怎么辦?《生命時報》采訪專家,教你科學從容應對。
一、一躺下就頭暈,當心耳石癥
人能掌握身體平衡,很大程度上是內耳的功勞。內耳中有一層耳石膜,上面有很多碳酸鈣的結晶,形似石頭,醫學上稱之為“耳石”。正常情況下耳石是粘附在耳石膜上的。但外傷、老年性退行性變、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病毒性迷路炎)等,都可能導致耳石脫落。一旦耳石脫落,撞擊到負責調節身體平衡的器官“前庭”,人就會感到天旋地轉。
二、暈眩有不同的致病原因,哪種暈眩才是耳石癥?可以從3個特征判斷:
1、在特定體位時,猛然出現眩暈。
例如:早晨起床、半夜翻身、偏頭、抬頭、低頭。當姿勢保持不變或者保持頭部相對靜止時,眩暈感消失。
2、時間一般較短,數秒至數分鐘,病程時間長短不一。
3、可治療、可自愈,多數人在幾天或幾周內會好轉。
三、6類人更易發生耳石癥
耳石癥與上呼吸道感染、年齡增大、耳迷路發生老化或退行性變有關,也與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導致內耳供血不足有關。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情況的人容易發生耳石癥:
1、40歲以上的人
耳石癥的發病高峰年齡一般在40~60歲之間,這可能與該年齡段人群前庭慢性缺血有關。
另外,年齡大會導致內耳局部結構發生老化或退化,耳石就容易從原來的位置上掉下來。
2、壓力大、體質弱的人
長期處于壓力之下、睡眠不好、過度疲勞等不良生活狀態,可能會造成內耳小動脈發生痙攣、缺血等情況,從而導致耳石癥發生。
低頭玩手機、用電腦,長期處于不良頭位姿勢,也會加重內耳血管痙攣、細胞缺血,使耳石更易脫落而致病。體質較弱的女性也屬于高危人群,女性患耳石癥多于男性(比例接近1.6~2比1)。
3、骨質疏松患者
骨質疏松只是耳石脫落的一種誘因,由于耳石內含碳酸鈣結晶,如果發生骨質疏松,局部結構的變化會增加耳石癥的風險。
4、有偏頭痛的人
26%的耳石癥患者為偏頭痛患者。前庭性偏頭痛,是耳石癥的一種臨床現象,常與耳石癥導致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同時發生。
5、有外傷或手術影響的人
發生車禍、外力撞了耳部、大腦、耳朵做了手術、在乘車時因為汽車突然加速或減速導致頸部損傷,這些都會引起耳石脫落,從而導致耳石癥。
6、患前庭神經炎的人
病毒感染造成的前庭神經炎常伴發耳石癥,在前庭耳石器發生水腫時,也會出現“小晶體”脫落。
一般前庭神經炎發作一年內,患者都可能發生耳石癥。
四、耳石癥發作后該怎么辦?
1、藥物治療:可緩解嘔吐頭暈的癥狀,年齡較大的患者還需要服用改善內耳微循環的藥物來輔助治療。
2、手法復位:是目前治療耳石癥常見有效的方法。臨床上,近95%的耳石癥患者能通過手法復位康復。手法復位不適合有頸椎病的患者,以免發生頸椎錯位導致嚴重后果。手法復位一定要由專業醫生操作。如果多次復位效果不佳,可考慮手術,包括半規管填塞、內淋巴囊減壓、迷路切除等方法。
耳石癥是一種良性疾病,一般可自愈,大多數人在發病后兩周到一個月內,眩暈感會自動消失,如果眩暈感沒有自愈,在床上翻身時有短暫的頭暈,應到耳鼻喉科就診,通過“變位性眼震試驗”即可確診,隨后可通過復位法、藥物、手術等方法治療。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需轉載請保留出處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