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要求下架檳榔引發熱議(多地要求下架檳榔及檳榔制品)
近日,浙江省、四川省、江西省部分地區的市場監管部門紛紛要求“下架檳榔及檳榔制品”。就在大家都在為這些地方的措施叫好時,9 月21日,海南省檳榔協會發文稱,個別省市禁售檳榔產品的規定,把檳榔這個涉及海南百萬農民利益的產業推上風口浪尖。近幾年,一直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各地都在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檳榔致癌早已成全球共識,在經濟利益和生命健康面前,無疑后者更重要。對于檳榔,下架只是第一步,為檳榔產業劃下最嚴紅線,杜絕檳榔之害蔓延才是最終目的。
多地要求“下架”檳榔
今年9月初,浙江省便下發通知,禁止檳榔作為食品銷售。隨后,義烏市某便利店“下架檳榔”的事件受到關注。9月20日,義烏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表示:“我們沒有接到在全市下架檳榔的通知,只是要求不得按照食品來銷售,且要分區域售賣,檳榔不能跟食品混在一起售賣。”《生命時報》特約記者走訪義烏市稠江街道稠州西路附近的3家超市發現,貨架中已沒有檳榔在售,營業員表示:“收到了下架通知”,但記者在外賣平臺上看到,一些便利店還在售賣檳榔。
除浙江省外,9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微信公號上提到,近期開展檳榔制品專項清查行動時,發現6家食品經營戶銷售檳榔的情況,已責令其立即下架。9月19日,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微信公號發布消息稱,近期對全縣檳榔代理和經銷商進行了集體約談,要求各經營戶不得銷售食品包裝和標簽標識的檳榔及檳榔制品,否則立即下架。9月20日,江西省南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也發布消息,全市食品經營者不得將檳榔制品作為食品銷售,對發現的誤導消費者、銷售標簽標識不符合要求等違法違規行為予以查處。
“這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推進檳榔的規范化銷售,希望以后可以把檳榔制品像煙草一樣管起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黃金榮表示,義烏市作為商品集散地,規范銷售檳榔有全國性的示范意義。但義烏市、營山縣等地的執法依據、法律層級都較低,從法律效力看,力度遠遠不夠。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醫學中心主任蔣燦華說:“此次下架的地區并非檳榔的主要消費區,真正需要改進的地區并未采取有效行動。”數據顯示,全國95%以上的檳榔產量來自海南省,加工和銷售主要在湖南省,并從湖南省、廣東省等南方市場逐漸蔓延到河南、陜西、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區。
檳榔制成什么也不能改變其致癌性
正當下架檳榔呼聲高一邊要求下架,一邊則有人在為檳榔正名。海南省檳榔協會針對當前“禁售”呼聲做出澄清,并發布《關于近年海南檳榔產業發展情況報告》(下稱《報告》。《報告》稱,海南省是著名的長壽島,海南人嚼檳榔有上千年的歷史。檳榔作為我國“四大南藥”之首,具有降氣、行水、截瘧、利消化等藥用功能,有著較高的藥用價值。此外,《報告》還針對“海南檳榔”的產品質量、種植技術、深加工及食藥拓展做出介紹:在監管方面,海南近年來建立健全監管規定,已全面禁止檳榔土法熏烤,推廣綠色環保的烘干技術;在種植方面,制定了檳榔黃化病的防范措施,推廣研發高產栽培技術;在加工方面,協會推動研發沒有粗糙纖維、檳榔堿含量低的產品,聯合國內多所高校推動食藥拓展研發,以期提升檳榔制品的健康價值。
對此,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傳播部主任阮光鋒說:“無論把檳榔制成什么、包裝成什么樣,也改變不了它致癌的事實,沒有安全劑量!”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中心早已將檳榔定義為一級致癌物,包括檳榔果、含煙草的檳榔嚼塊、不含煙草的檳榔嚼塊。檳榔纖維粗糙,長期咀嚼易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病變,加之檳榔堿、檳榔次堿等有致癌性,常嚼檳榔不僅增加口腔癌、咽喉癌風險,患食管癌、胃癌、肺癌、宮頸癌等的概率也會增高。此外,檳榔還有成癮性。
檳榔的藥用價值不可否認,但藥用與食用有著“天壤之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刊登在《中國中藥雜志》的一篇論文指出,藥用檳榔采收加工時間長,炮制工藝復雜,需與其他藥材配伍后服用才能發揮藥效。《中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藥用檳榔的日攝入推薦劑量為3~10克,遠遠低于食用檳榔的劑量。研究表明,90%以上食用檳榔的人每日用量在1 顆以上,34.5%的人用量超過10 顆,日咀嚼檳榔量中位數為23.2克。
此外,檳榔對人民健康的危害早已鐵證如山。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口腔科一項針對三亞市民的調查顯示,三亞居民長時間大量食用檳榔與多種口腔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湖南省作為我國檳榔制銷大省,口腔癌患病率超出全國平均水平的20倍,口腔癌患者中嚼檳榔的比例高達38%,已列入湖南省男性癌癥死亡前十位。在蔣燦華的門診中,每年都有七八百例口腔癌患者,大多數人有長期、大量嚼檳榔的習慣。近年來,口腔黏膜纖維性病變的患者呈年輕化趨勢,集中在20~30歲,均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口腔癌的復發率和死亡率也都非常高,5年生存率僅30%~50%。作為一種高致死率的癌癥,即使進行手術,患者也要承受面部毀容的痛苦,甚至半數以上的患者可能復發。
禁檳榔為何如此艱難
考慮到檳榔的危害,全球都對檳榔的銷售收緊。早在1989年,加拿大就將所有形式的檳榔歸類為危害健康的食物之一。美國農業部也禁止進口檳榔,禁止跨州銷售,美國境內一般超市很難找到檳榔。在澳大利亞,檳榔堿被列為第四級毒品、處方箋用藥,禁止運輸至境內。歐洲很多國家認為,檳榔是世界上僅次于尼古丁、酒精和咖啡因的第四大最常見精神活性物質。在土耳其,檳榔被認定為毒品,禁止外國游客將其帶入土耳其境內,否則將對攜帶者予以拘捕。
近年來,我國檳榔監管政策也在逐漸推進且趨于嚴格。2017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檳榔果列入一級致癌物。2019年,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要求,湖南所有檳榔生產企業,從該年3月7日起停止國內全部廣告宣傳。2020年,最新版的《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取消了“食用檳榔”類別。2021年9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發布通知,停止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宣傳推銷檳榔及其制品。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的《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中提到,應對口腔疾病高危行為進行干預,尤其提到了“檳榔”:在有咀嚼檳榔習慣的地區,以長期咀嚼檳榔對口腔健康的危害為重點,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和口腔健康檢查,促進牙周、口腔黏膜病變等疾病早診早治。
但不得不承認,完全禁售檳榔并非易事。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檳榔產業產值規模已超700億元,還在向著千億市場邁進。隨著電商飛速發展,檳榔已是“遍地開花”,消費人群也以每年20%的速度飛快遞增。蔣燦華說,檳榔被一些地方視為特色食品,甚至是地方民俗節日、婚慶酒席的必備禮品,具有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和穩定的消費人群,再加上攜帶方便、電商物流便利,現已形成包括加工、物流、倉儲、營銷等在內的十分完備的產業鏈條。所以,禁售檳榔必然會影響很多人的切身利益,難免出現反對之聲。此前一些地方采取相關舉措時,一直存有爭議,推進頗為困難。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檳榔相關企業1.5萬家。從區域分布來看,湖南省以7223家檳榔相關企業排名第一。海南省、福建省分別有檳榔相關企業5359家、634家,位居第二、第三。從城市分布來看,長沙有2914家檳榔相關企業,排名第一,其次是湘潭、益陽。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湖南檳榔產業規模已超400億元,帶動了全國2.7萬余家企業從事生產、加工、銷售檳榔等。
阮光鋒表示,從長遠來看,檳榔產業遲早要放棄。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30年,檳榔相關口腔癌病例在湖南可能累計超過30萬,在全國保守估計可能超100萬,檳榔相關口腔癌在全國造成的醫療負擔,以每例醫療費20萬元保守估計,累計可能超過2000億元。種植、生產檳榔帶來的經濟效益,很快就會被醫療負擔抵消。
亟需為產業劃“紅線”
專家認為,一些地方將檳榔從食品中剔除,最起碼可以讓大家沒那么容易買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警示檳榔危害的作用,但未來要真正改變檳榔銷量繼續攀升的局面,仍須進一步“下狠手”。檳榔監管問題,是公共政策的選擇問題,跟煙草一樣,檳榔產業背后的種植、加工、銷售已形成產業鏈,馬上完全禁售可能觸及經濟利益和就業人口,未來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見效。
完善法律“紅線”。黃金榮認為,跟吸煙一樣,食用檳榔的健康危害、致癌風險有明確科學依據,國家采取措施將生產和銷售檳榔納入管制范圍完全具備正當性。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煙草的生產、銷售、營銷等方面都已做出明確限制性規定,對檳榔生產、銷售和營銷也應同樣予以嚴格規范。可當下的政策和法律力度都不夠,各地監管執行層面不統一,有的地方執行效率還很低,甚至根本不落實、不執行。
改良種植“紅線”。從根源上限制檳榔生產不可操之過急。據《海南日報》2020年10月報道的一組數據,截至2019年年底,海南省檳榔種植面積達178萬畝,是海南230萬農民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占全省農業人口的41.37%。地方不該把檳榔作為經濟驅動,應當創新和拓寬其他財政收入渠道,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應從根源上引導檳榔的種植戶產業轉型或改種其他經濟作物。
監督制銷“紅線”。像管控煙草一樣,可通過稅收,限制銷售渠道等措施有效調節檳榔銷售行為。例如,不能作為食品銷售,包裝上標注健康警示語,不能通過網絡銷售,必須申請行政許可才能銷售等。
筑牢認知“紅線”。像每年控煙日一樣,可以從國家層面開展宣傳,加強公眾對檳榔危害的認知,提倡民俗新風,減少檳榔送禮、宴請消費等不良風俗習慣。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需轉載請保留出處和鏈接!